夏季 細菌性腸胃炎 增2成

2017081411:13
肚子好痛喔!(設計對白)

夏季悶熱環境,細菌容易孳生,要小心幼童感染細菌性腸胃炎。亞東醫院小兒部主任梁昭鉉表示,臨床上觀察,幼童夏季感染細菌性腸胃炎,大約比其他季節增加2成。尤其沙門氏菌腸胃炎是夏天最常見的腸胃炎類型之一,5歲以下幼兒最易感染。可能因為吃到不乾淨、受沙門氏菌污染的食物所致,出現腹瀉、嘔吐、高燒等不適。天氣熱應注意食物保存,避免讓孩子吃到受污染的食物。若感染腸胃炎,應注意防脫水、電解質不足,避免病情惡化。
報導╱鄭綿綿 攝影╱吳朝奎


細菌性腸胃炎常見伴隨高燒。

亞東醫院小兒部主任梁昭鉉表示,夏天高溫環境,食物保存不當或者未清洗乾淨,沒有煮熟都容易滋生細菌,像是沙門氏菌就容易存活於像是沒煮熟的蛋料理、蛋殼,或是肉品、牛奶等。細菌性腸胃炎感染途徑主要是糞口傳染,藉由與患者密切接觸,像是接觸到患者的排泄物等所感染。由於5歲以下幼童胃酸分泌較少,較無法殺死沙門氏菌,就更容易受到感染。 
天氣悶熱食物保存未注意,易滋生細菌,吃下肚容易引起腸胃炎。像夏天常開冰箱,也容易影響冰箱內食物和食材的保存,而剩菜在冰箱過久,或者肉品放冷藏太久也易腐敗。通常冷藏的熟食,最好在2天內吃完,肉品放冷藏應3~6天為限,如果食材已經變質、發臭,應避免再烹調食用。此外,給幼童吃蛋,最好先將蛋殼清洗乾淨,且蛋應煮熟後再給孩子吃,避免吃下細菌。 


 

治療期間禁食後,可從白吐司開始進食,以免加重腸道負擔。
預防細菌性腸胃炎的感染,平常應注意經常用肥皂洗手。
幼童補充電解質,最好避免喝運動飲料,以免糖分偏高,增加腸道負擔。


料理蛋之前應將蛋殼洗乾淨。

防脫水 電解質流失

小兒科醫師梁昭鉉表示,幼童感染細菌性腸胃炎主要症狀表現包括腹瀉、嘔吐、反覆發燒,時間大約3~4天,有時嘔吐或腹瀉可能不一定同時合併出現。排便通常顏色可能呈現墨綠色,有黏液,以及可能帶有血絲,血便主要是由於腸胃道黏膜受損,微血管破裂所致。同時,應注意觀察是否有嚴重併發症,若持續高燒不退,且血便持續,食欲不振,腹部劇烈絞痛不停哭鬧,活動力差,應防範可能有腸穿孔,甚至是敗血症等危險,應儘快就醫進一步治療。
梁昭鉉醫師表示,臨床上治療幼童性菌性腸胃炎,通常採支持性療法,預防脫水治療。如果腹瀉、嘔吐嚴重,會給予腸胃炎藥物,幫助止瀉、止吐,以及配合使用退燒藥退燒。但症狀嚴重時,還是會依狀況使用抗生素或幫助止血的藥物。此外,幼童在止吐止嘔治療後,應先禁食少6~8小時,讓腸胃道休息,之後進食應循序漸進,可從白吐司、稀飯、白饅頭等開始進食,飲食應避免油膩,可搭配吃些蘋果泥,對於止瀉也有幫助。喝牛奶則可選擇無乳糖奶粉,或是濃度減半,以免造成腸胃道負擔過大。



梁昭鉉醫師提醒,平常要提醒孩子多洗手,尤其吃東西之前,以免病從口入。治療期間也要讓孩子多喝水,以避免脫水,若小便量減少、嘴唇乾燥、哭卻沒有眼淚等,代表體內水分不足,建議可補充電解質,可到藥局購買幼兒用、腸胃炎專用的電解質液,應避免買運動飲料給幼童喝,因為當中電解質成分較少,且糖分較高,反而會增加幼童腸道負擔,不利於腸胃的修復。 


 

夏天應注意食物、食材的保存,如有變質應避免再使用。
幼童長時間腹瀉嘔吐,應注意可能併發脫水現象。
幼童性菌性腸胃炎通常採支持性療法,改善腹瀉,預防脫水。


亞東醫院小兒部主任 梁昭鉉

【醫師說】

幼童患細菌性腸胃炎應注意觀察病情,有異狀應儘速送醫,避免病情惡化,造成嚴重併發症,危及性命。 


模特兒╱張淑玲、周吳軒 

        •